2)第九百四十五章 洞中悟道_一剑破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来突破金刚境还远远不够,在这点上已经突破到金刚境的战晨是最有发言权的,要突破金刚境需要借助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只有在极限压力下,金刚境才会诞生。

  恐怕这也是达摩祖师为什么会在修炼到力圣境界后离开佛宗的一大原因吧。因为从洞窟中达摩祖师留下的某些信息中,战晨已经读出了,达摩祖师也隐隐感觉到单凭自己修炼是无法达到金刚境的。

  除了一部分修炼内容,达摩祖师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钻研开创佛学之上,在岩壁上绝大部分内容,其实就是关于这些的叙述。

  在壁画之中,达摩祖师总共刻画了三千三百三十三尊菩萨(其中也包括战晨观想的大千圣佛),这些菩萨各个姿态丰满,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各有不同。

  而这些菩萨,都是靠达摩祖师依照平素见闻,观想而得来,其中最高位的菩萨乃是佛陀,在他之下有四大菩萨、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一百零八罗汉……众多菩萨围坐一团,共同构成了一个佛国。

  三乃是虚数,三千三百三十三其实代表着无穷无尽之意,达摩祖师借此来指明世间之佛无穷无尽,每个人心中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作为一个佛修其使命便是引导出每个人心中的佛性,助其成佛,所以仁广才会对曾经伤害过他的魔修施以援手,这也是对每个人身上皆有佛性的一种肯定。

  佛性其实质上就是爱,然则如果一个人的爱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便会误入歧途,转变成欲望,而欲望就是万恶之源。

  众人之爱大多是小爱,所以容易走向极端,而佛之爱是大爱,爱众生,爱世间万物,犹如太阳般普照大地,无所不及。而达摩祖师正是因此才创作出形形色色的菩萨,各具姿态,各有表情,一则是为了映衬人世,二则是为了普度众生。

  达摩祖师不仅在岩壁上留下的壁画,还留下了第三部分的文字叙述——十三篇佛经,有《心经》、《楞严经》、《华法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等,这些经文字字珠玑,连同《无相神功》中记载的《金刚经》、《大千感应经》汇集成十五篇经文,在战晨脑海中唱响。

  不断地向战晨述说着何为正义,何为毅力,何为智慧,何为理性,何为善,何为恶,何为节制,何为纵欲……渐渐地,战晨开始沉迷其中,并不由自主地张口诵读这些经文,并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渐渐领悟到隐藏在这些文字后面的深意。

  一股正当光明的力量由心中生发,涤荡着他的灵魂,洗去了他心灵上的尘垢,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灵魂在此刻升华,获得了大智慧、大毅力、大宁静,并立下普度众生的宏愿。

  忽然,战晨感到自己身边的场景纷纷消失了,他出现在了一个金碧辉煌地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