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54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极等人的兵法只是从《三国演义》中汲取知识,此后二百年基本上是荒着的,而关内则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

  直到开始移民,东北的教育程度也是远逊于关内的,这是因为,能移过来的,基本上都是穷得活不下去的人“闯关东”,真正的诗书达礼之家,不至于活到这一地步。先天基础不足,让关外的教育之路更显坎坷。

  越如此,老张越坚定了把钱入在刀刃上的决心。他幼年只读了3个月的书,就辍学了,因为他得回家拾柴,帮母亲做饭打杂。他粗通文墨,难免会写错字、说错话。然而,有时候,这些差错,在闹笑话的同时,却往往会成为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据说,以前大帅府的传达室门前,有一块“传达室”的木牌,他进进去去的时候,往往只看卫兵的军容风纪,不大注意其它地方。有一天不知怎么的,被他忽然看到这块标牌了,皱起了眉头,心里很不爽。下车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副官说:“就算咱胜利了,东北统一了,也不能骄傲呀,你看我大帅府门上,只挂了‘治国护民’的牌匾,也没有挂我张作霖三个字嘛。”接着,他转过身,再把前面的传达室一指,继续说道:“你再看看我们的弟兄,一个小小的传达室,都要挂上他傅连宝的大名,成何体统?”副官定睛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原来,首长把传达室看成了傅连宝,当成了人名!

  闹了笑话,张作霖倒不以为忤。不过他想道若是战场上官兵们搞出这些名堂来,传达军令错误,可就是胜负攸关的大事了。所以在张学良等人的教育问题上,一向给予重点对待,不旦让张学良学习时髦的英文,招聘了许多家庭教师培养他多方面的才能,还安排了奉天大儒金息侯做他的专职老师。

  进入民国,私塾式的旧式教育已经被新式学堂所取代,可是奉天缺少能够教书育人的老师。怎么办?于是1917年1月,张作霖以个人名义致电教育部,请设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教师。但教育部回电以“于国立学校计划有关”为由,没有批准。当时的国力有限,国家在各省设立多所国立师范学校,奉天根本不在名单内。

  但张作霖没有气馁,继之于3月直接给教育总长发去咨文,进一步强调在奉天省设立高等师范学校的必要性。由于张作霖的积极争取,教育部才初步同意将计划之内的最后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设在奉天。

  这是那个年代东北唯一的师范大学堂,即后来的辽宁师范大学,这是史实。

  张作霖出任省长后,不忘初心,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条陈上批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看到省长如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