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章 特殊的旬会_我的姑父叫朱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声音颤抖问道。

  蹇义无可奈何,只能长叹连声,本来不想说,可是被这帮人一闹,也不能不说了。

  “仆没有核算好吏部开支,钱花得太多了。”

  钱花得太多?

  众人一听都新鲜,我们是因为账目对不上,犯了逃税贪墨的罪,怎么吏部尚书还因为钱花得多了被抓?

  难不成把钱花到了自家人身上?

  蹇义无可奈何,只能把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坏事的根子,还在徐景昌身上!

  大明朝廷的事情共一石,徐景昌独占八斗。

  当初开征商税,徐景昌就提议增加部分官员的津贴,并且把权限交给了蹇义,让他拿捏。

  蹇义也知道朱元璋定的俸禄有点低,而且四年靖难下来,物价飞涨,早就不复国初,加上宝钞贬值太快,很多官员的俸禄领的还是宝钞,有些穷苦的清流,都要私下里借钱度日,好不凄惨。

  增加一点津贴,让大家伙过点体面日子,也是他这个吏部天官的职责所在。

  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蹇义权衡再三,首先应天津贴要发,主要是针对京城物价高、房价高,所有在京官吏要有这一笔钱,才能安居乐业。

  其次,京官普遍进士出身,还有很多是翰林,在地方上备受尊重的举人,到了京城,都属于不入流。

  至于监生出身的官吏,那都是洪武年间的遗物,应该妥善保存,毕竟他们要是没了,就再也没有了。

  不是科甲正途,还想混京城圈子,做春秋大梦去吧!

  因此针对百官的学历发一笔津贴也是应该的,翰林官每年十八两,二甲出身十五两,三甲十二两,举人监生,也给五两,算是皇恩浩荡。

  这两项都是普遍给的,再给一项,算是尽忠职守奖……其余什么车马津贴,仆人津贴,笔墨纸砚津贴等等,全数被蹇义给砍了,国家不容易,咱们还是要节省一点。

  年底之前,蹇义总算把百官俸禄津贴算清楚了,递给了朱棣,然后就遭到了天子震怒。

  朱棣气得头发都立起来了,指着蹇义的鼻子,把他一顿痛骂。

  “蹇义,亏朕把吏部交给你,对你百般信任,伱就这么替朕办事?你自己瞧瞧,百官俸禄一项,足足是前几年的两倍,扣去朕登基之后的恩赏,依旧多了四成!足足四成的钱,官没增加,事情没多干,钱倒是多花了这么多……朕费尽心力,征税商税,私下里不知道多少人骂朕昏君,结果你轻飘飘的一道奏疏,就多要了四成,你说,你拿这么多钱,去收买百官,到底是何居心?”

  蹇义被骂得汗流浃背,只能跪在地上。

  不过说实话,蹇义还是够意思的,这事是徐景昌鼓捣的,但是蹇义作为吏部天官,又实际起草的人,他没有半点推卸责任,也没提徐景昌如何。

  朱棣被气坏了,他拿着搂钱的耙子,身边却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