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0章 成家立业,传宗接代_我的姑父叫朱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也是文臣们对待开疆拓土持反对意见的原因所在,都是赔钱的玩意,没事瞎折腾什么!

  但是如果消息传播加快,控制力上去,最大的问题解决了,那是不是可以卯足了力气,开疆拓土呢?

  徐景昌在最初的时候,也只是在一本杂书里面,看到了范铅为字而已,他和朱高燧聊了聊,没想到这小子还真靠着聪明能干的工匠,鼓捣出来了。

  朱棣哼了一声,没好气道:“说你胖,你还喘上了,你有你大哥胖吗?别废话了,让朕瞧瞧,这里面还有什么牛黄狗宝。”

  “也就是说,不算这里面干活的,你已经养活了成百上千读书人了?”

  朱棣直接叫过来一个,这小子看样子还不到二十岁,年纪轻轻,一张娃娃脸,脸上还有墨迹。

  朱高燧嘿嘿一笑,“父皇不知,写话本的人可不少,有的是原创的,也有根据已有故事进行改编的,比如写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红鬃烈马,还有斩将封神的黄河阵,都挺受欢迎的。”

  “父皇,孩儿手下有两三百人,专门了解各种消息……有人在通政司,等候朝廷主要政令,有人深入民间,寻找有趣的事情,还有些专门约请一些文人,帮着写话本,好刊登在孩儿的邸报上面。”

  征蒙古又没有把人彻底打死,若干年后,蒙古人死灰复燃,还弄出了土木堡之变……不管伱创造了多大的业绩,后人不给力,接不住这份家业,说什么都没用。

  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那还不如不要。

  “为什么?你想欺君?”朱棣质问。

  “陛下放心,臣会专门安排个千户,让他负责此事,保证万无一失。”

  朱高燧连忙道:“请父皇放心,只要是发现这种人,孩儿会立刻停止约稿,而且还会知会锦衣卫,到时候请表弟拿人就是。”

  终朱棣一生,下西洋,征蒙古,修永乐大典,他几乎是把一腔热血都泼洒出来,从始至终,不敢稍微懈怠。

  他向朱棣介绍,通常一篇文章确定下来,就会送到这边,进行校阅,然后排版,印刷,剪裁,发售,最后送到老百姓手里。

  徐景昌眉头皱起,原来这个锦衣卫就是干脏活的。

  朱棣是过来看热闹的,也就懒得纠缠这些。

  因此必须使用活字印刷……而活字有分成许多种,木活字、泥活字、铜活字、铅活字。

  如果有了问题,那也是他负责,反正跟徐景昌没关系。

  不然的话,印刷之前还是热气腾腾的新闻,等印刷出来,就成了臭气熏天的旧闻。

  山东人!

  朱棣暗暗叹气,他和朱允炆打了四年,主战场就在山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牺牲很大。

  偏偏他又是靖难起家,如果拿不出让人足以信服的功绩,凭什么让天下人相信,他是朱元璋最好的儿子?

  就像这个宝钞……在老朱手上,三令五申,耗费好大力气,最后还是不免贬值严重,难以维持。

  朱高燧忙道:“孩儿不敢,只是写小说话本,上不得台面,只能算是下九流。有不少穷苦书生进京赶考,缺少路费,就写一些,赚点零花钱。他们根本不署名,或者署名也是笔名而已。孩儿要是泄露出去,他们恼羞成怒,这个生意就没法做了……如果父皇一定要问,孩儿只能告诉父皇,明年会试,必定有人干过这个生意。”

  这些技术在大明朝全都有,只是有些记录在册,有的还没有文字记录……毕竟历代对这种技术的关注,远不如诗词文章。

  只是到了今天,徐景昌给他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你有什么打算没有?”

  最最关键,是后人不争气。

  “草民就想买个房子,城里的不奢望了,能在城外买一个就挺好的。也不用多大,能住得下两口子就行。”

  朱棣一笑,“怎么,你成亲了?”

  “还没。”林三脸色微红,“草民只有个未婚妻,叫唐赛儿,也是从老家逃难过来的。草民就盼着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好能成个家,传宗接代……”

  书里面的贯是指宝钞啊,铜钱值多少我知道的,不会开那么夸张的工钱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